说起来这事真有点意思,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聊的隋唐英雄故事里,有个叫苏定方的将领特别有意思。
您要是翻开正经史书,这人简直是战神转世,带着两百骑兵就能端掉敌国老窝,七十多岁还能跨海打仗灭掉国家。
可要是换成《说唐》《兴唐传》这些评书小说,这人突然就变成了阴险狡诈的老狐狸,设计害死少年英雄罗成不说,连自己的亲孙子都成了反派专业户。
这就好比现实里踏实干活的好人,到了电视剧里突然成了反派男一号,换谁都得问句:"这到底咋回事啊?
"
咱们先说说这位将军的硬核战绩。
隋朝末年天下大乱,苏定方十五岁就跟着父亲组织乡民自卫,后来给窦建德、刘黑闼这些起义军当过兵。
等到唐朝统一天下,这哥们儿倒是能屈能伸,贞观年间重新归顺朝廷。
要说人家真不是吃素的,跟着李靖干翻东突厥那会儿,带着两百精锐骑兵趁着大雾摸到敌营,硬生生把人家可汗从被窝里拽出来打。
您想想看,这跟现在特种部队搞斩首行动有啥区别?
后来六七十岁的人了,带着唐军横跨黄海打百济,硬是创下了古代跨海作战灭国的纪录。
要搁现在,这履历够当军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。
可到了小说里怎么就变味了呢?
您翻开《说唐》,这苏定方跟开了挂似的坏事做尽。
先是暗箭射死罗艺,接着又把罗成骗到泥坑里乱箭射死,后来孙子苏宝同更狠,带着西凉兵把唐朝搅得鸡飞狗跳。
这剧情设置跟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的"黑红"套路差不多——越是冲突激烈的故事越有人看。
您说现实中哪有那么多巧合?
但小说家就爱整这出,就跟拍电视剧非得给主角加个宿敌似的,哪怕历史上压根没这号人物。
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:苏定方早年给窦建德、刘黑闼打过工。
这两位在唐朝官方史书里属于"反贼",您说这就像现在有人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,后来虽然进了大厂,但老东家的黑历史总让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。
更狠的是,写小说的文人大多站在李唐正统立场上,苏定方这种"前朝余孽"自然成了抹黑对象。
这就好比现在某些企业招聘,只要应聘者曾在竞对公司干过,简历直接扔垃圾桶。
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,历史上罗成根本不存在,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。
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,苏定方硬是被安排成害死罗成的元凶。
这就像现在有些影视剧,为了突出主角的正义感,非得给反派加个杀害主角全家的前科。
更绝的是,苏定方的后代在小说里继续当反派,搞得跟家族诅咒似的。
要我说,这编剧的脑洞比现在的穿越剧还大。
不过咱们也得理解这些说书人的难处。
您想啊,隋唐故事讲了上千年,要是每次都讲真历史,观众早听腻了。
就像现在短视频平台,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套路,但换个包装就能火。
苏定方被黑化,说白了就是艺术创作需要。
就像动画片里总得有个大反派,不然怎么突出主角的英雄气概?
但问题在于,时间久了真假难辨,现在好多人还真以为苏定方就是个阴险小人。
好在现在情况有了变化。
前些年陕西出土的苏定方墓志铭,白纸黑字写着人家是正经大唐功臣。
再加上《王者荣耀》里出了个叫苏烈的英雄,虽然名字改了,但原型就是苏定方。
这下好了,年轻一代终于知道,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。
就像现在有些被误解的明星,通过综艺节目洗白一样,苏定方也算是在新时代找回了点清白。
说到底,这事反映了咱们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。
就像现在网上经常吵的"历史真相",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后人加工的结果。
苏定方的例子特别典型: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名将,在民间传说里成了反派;而那些虚构的草根英雄,反而成了家喻户晓的偶像。
这就像现实中踏实工作的人不显眼,会包装的网红反而更红火。
不过咱们也得辩证看待。
说书人抹黑苏定方也不是完全没道理,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。
就像现在职场剧里总有几个反派主管,虽然现实中未必真有那么坏,但观众看着带劲啊。
苏定方被黑化的过程,本质上是个"黑红也是红"的营销案例。
要不是这些小说家折腾,苏定方哪能混成"反派专业户"?
这就好比现在某些网红故意作秀博眼球,虽然招人烦,但确实增加了曝光度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咱们看历史人物不能光看演义。
就像买东西不能只看广告,还得看成分表。
苏定方的事迹告诉我们:真实历史往往比小说更精彩,但也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分辨。
下次再听到有人说"苏定方害死罗成",咱们不妨补一句:"这故事听着热闹,但历史上人家可是灭过三个国家的真英雄。
利好优配-证券配资最简单最准方法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-配资港股一览表 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