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言】
毛主席和傅作义的交情,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大规模打响之前,就已经建立了。傅作义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,让共产党同志们心里头十分钦佩。
1937年那会儿,毛主席安排了程子华他们几个人跑到山西去,找傅作义商量怎么抗日。程子华见了傅作义,就直接开口跟他讲:
傅先生是个特别有国家立场的人。去年,日本关东军那边给你开了6000万大洋的大价钱,就是要你宣布自个儿独立,不跟南京政府混了,国名还随你挑,地盘涵盖内蒙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这些地儿。你二话不说就给回绝了,这事儿传到我们耳朵里,真心佩服你的那份爱国情怀。
之后,多亏了傅作义的协助,北平顺利实现了没有战争的解放。毛主席对傅作义的评价特别高,认为他功劳很大,而且对他非常放心。
在新中国还没成立的时候,毛主席问傅作义,以后想干啥工作。傅作义回答说,他不想继续在军队里干了,而是想做点跟水利有关的事情。
对于这事儿,毛主席讲道:“以后水利部长你当得了,军队的事儿也还能继续抓,我觉得你挺有本事的……”
新中国一建立,毛主席对傅作义还是像以前那样,特别信任和看重他。
【新官上任,毛主席敏锐察觉问题】
1949年,北平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。在那次会议里,主要任务是确定并批准副总理和各部委领导的最终名单,由大会的主席团来负责审核。
周恩来提议让起义将领傅作义来当水利部部长,这个决定得到了主席团所有人的赞同和批准。
得知这个结果,傅作义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眼泪哗哗地往下流,直接就哭了出来,把会议都给打断了,只好先停下来。
接着,傅作义站了起来,开口道:
周恩来先生推荐我来做水利部部长,没想到主席团全票赞成,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。想当年,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旧社会,我提着满满一箱的黄金美元,想方设法找关系,就为了能混个部长当当,结果啥也没捞着。
傅作义边掉眼泪边讲述:“现在共产党和毛主席让我这个投降的将领去当水利部长,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睿智和共产党的伟大。共产党要是不掌权,那真是没天理啊!”
接着,傅作义高高地举起手臂,大声喊道:“共产党长存!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永远伟大!”
在场的其他人都被傅作义的情感带动了,跟着他一齐大声喊起口号,眼里热乎乎的,两行泪水不自觉地滑落。
尽管傅作义当上水利部部长这事儿,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名,还经过了大家的一致投票,全票赞成。但任命消息一出,还是有些人心里头不太乐意。
有人竟说些离奇的话:“老一套的革命方式哪比得上新的,而新的呢,又不如不搞革命。”这话飘进了毛主席的耳朵里,他听后批评说:
谁能露一手,把北平那二十万守军给引出城来,乖乖听我们安排,好让解放军不动干戈,就能拿下北平,还保证这古城完好无损?
听到毛主席那番话,大家心里的不满都烟消云散了。
不过,傅作义刚一接手新职位,就撞上了挺多难题。
那时候,水利部里有些人觉得傅作义不是党内的人,就故意看轻他,给他使绊子。
有次,傅作义坐着专车去参加水利部的会议,等会议结束,他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。后来一打听,原来是有人故意把他的车开到个偏僻地方给藏起来了。
再者,对于傅作义以部长身份签发的文件,也有人表达了反对的意见。
所以,有那么一阵子,傅作义看完文件后,自己啥也不写,都是让一个副部长来签字。日子久了,这事儿就成了个习惯。
有回,毛主席瞧见水利部文件批复里头,傅作义的名字居然没出现,他立马就觉察出这里头不对劲儿,感觉有问题。
没过多久,毛主席在天坛公园碰见了傅作义,直接就问:“老傅,咱共产党里头有没有人对你不够尊重啊?”
傅作义连忙摆手:“您太客气了,没治我的罪,我就已经非常感谢了。说到水利,我其实是个门外汉,真怕自己做不好部长这个职位。”
说实话,傅作义在水利工作上,并非像他自己讲的那样一窍不通。早在咱们新中国还没成立那会儿,他就已经是搞水利的行家里手了,人称“水利将军”。
1931年,傅作义成了绥远省的大当家。他看到那边一直乱糟糟的,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,就跟国民党提了几个建议:让大伙儿搬过去住,把边境充实起来,再搞点生产活动,这样国防也就稳固了。
此外,傅作义大力加强军队建设,同时动手改革税收制度,清理河道,还积极推动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。
1939年那会儿,蒋介石吩咐傅作义去绥远的河套那块地方,弄了个第八战区的副司令长官部,让他来负责。
那时候,河套那块地方的水利建设真的挺差的,庄稼地里产出的粮食远远不够军人和老百姓吃。所以,傅作义就亲自去找了水利方面的行家王文景,恳请他到河套那边去领头搞水利。
那时候,傅作义带着的10万国民党正规部队,说白了就是10万搞水利建设的大队伍。
每当水利工程碰上难题得找军队搭把手,傅作义就会下令,从队伍里挑些人手出来,每个团的头头都会亲自上阵,领着各自的人马分片负责,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办好。
部队到达工地集合后,傅作义会亲自到现场,组织一个动员大会。
在一次动员大会上,傅作义讲道:“这次开渠工程任务艰巨,它跟绥西军民的口粮问题紧密相连。能不能顺利搞定这事儿,跟咱们抗战能不能赢关系大了去了。所以啊,大伙儿得把挖渠这事儿当成打仗一样,全力以赴去完成!”
1941年那会儿,傅作义调动了三千多号人马,去帮地方上搞水利建设。他们动手挖渠,把杨家河的水引过来浇地,结果让三万多亩农田及时喝上了水。
当地人为了纪念和赞扬傅作义,就给这条渠起了个新名字,叫“好运渠”。
之后,傅作义提出了个新主张,就是“治军和治水得一起抓”,他给农田水利项目批了贷款,大力搞水利建设。不光如此,他还主要靠军队,加上一些民工,一起挖了复兴渠。这条渠对五原和晏江两个县可帮了大忙,饮水问题解决了,能浇水的地也多了,粮食产量自然就上去了。
傅作义管理河套那会儿,这地方被大伙儿夸成了“边疆的小江南”和“粮食鱼儿都多的地方”。在国民党管的时候,这样的称赞可是独一份。
所以,傅作义讲他干不了水利部长这活儿,说不定是有点儿自谦在里面。
针对这事儿,毛主席劝他说:“不懂的你就去钻研,有问题就多问问老百姓。一边学习一边实践,哪有谁生来就是专家呀。”
接着,毛主席直接问傅作义:“水利部那份文件上,咋没看到你的签名呢?在水利部,你是不是光有职位没实权啊?”
说起这事儿,傅作义看起来并不怎么上心,他说明道:“我平常工作繁多,老得往外跑,副部长签个字也是一样的效果。”
听到傅作义那么讲,毛主席就没再细问,但这可不意味着这事儿就这么算了。
没多久,毛主席就把这事儿跟周恩来总理说了。
周恩来迅速给水利部门下了指令:不管事儿大事小,只要没有傅作义部长的点头,统统不算数!
【毛主席夸赞傅作义:钻进去了】
毛主席对傅作义给予了大力的支持,这充分显示了他对傅作义的深深信赖。傅作义呢,也确实没让毛主席失望。
傅作义跟旁边的人讲道:“咱们水利建设的担子可不轻啊,不能对不起主席和党的期望。老待在办公室里可不成,得多往下面跑跑,实地看看情况,跟老百姓学学……”
之后的好些年里,傅作义走遍了咱祖国的大好河山,一年里头,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泡在一线,忙着调研和指挥工作。
1950年那会儿,淮河发了大水,把津浦铁路两边都给淹了,一眼望去,几十里地都是水。沿路几百里的河堤全都不顶用了,村子一个接一个被泡在水里,就连怀远县城的城墙都被水冲得没影了。
3100万亩的农田被大水淹没,好几十万的房子被冲得没了影儿,900多万的老百姓受灾,里头还有超过100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。
灾难发生时,好多受灾的人都跑到了一块高地上想活命。当地的领导看到这种多少年都碰不到的灾情,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,情绪低落得很。
不久,傅作义就挑头开了第一次治理淮河的会议。大家商量来商量去,最后定下了彻底治理淮河的大方向。
第二年3月份,傅作义自己走到淮河的好几个地方,从上游到下游都看了看。
傅作义到了淮河上面洪河的一个叫滚河的小支流,他瞅见两座大山中间那块地儿,建水库再合适不过了。根据自己治水这么多年的经验,傅作义二话不说,就拍板决定,要在那儿修个大坝。
这个石漫滩水库特别有名,是大伙儿常说的那座大坝,它是由德国、匈牙利、捷克等五个国家的水利高手联手打造出来的。人们称它为治淮的头号大坝。
巡查下游区域时,有大概三十里地汽车开不进去,因此,傅作义决定和所有随行人员一块儿徒步走。
因为还带着被褥行李,随行的人就向村民们租了三头小毛驴来帮忙驮东西。接着,他们又在村里找了几位年轻姑娘,让她们帮着牵驴。
傅作义瞅见后,直接跟工作人员说:“咋能让姑娘家拉那头毛驴呢?咱到了那儿,找个人把毛驴捎回来不就结了?”
经过49天的时间,傅作义完成了首次淮河考察任务,然后给政务院做了全面的工作情况说明。
之后,傅作义再次组织了关于淮河治理的第二次会议,并在会上敲定了淮河治理的第二年工作计划。
1952年那会儿,傅作义又跑到淮河那边去看了看情况。过了三年,他再一次,也就是第三次,到了淮河进行考察。
傅作义每次去工地看看,不仅要知道工程进度咋样,还特别在意工人们吃得好不好,还有附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。
不过,说到自己的身体,傅作义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。
傅作义胃不好,得少量多餐,可他老是在外面忙,就只好随身带着点馒头干,有空就啃一点。
再说,傅作义心脏不太好。每次他外出检查,要是得爬高啥的,都得先吃上几片硝酸甘油,预防心脏病犯了。
修建三门峡水电站那会儿,傅作义从黄河下游一路走到潼关查看情况。那时候,天气热得要命,气温直逼40度,就算啥也不干,光坐着都能汗流浃背。
已经六十多岁的傅作义,还是硬着头皮按计划去巡视,就是不肯多歇一会儿。
傅作义常到一线实地看看,这样他对水利活儿就越来越懂了。基于这些了解,他还写了几篇讲水利的东西。
从1951年到1954年间,傅作义陆续在一些大报纸和杂志上,发表了好几篇讲中国怎么管理淮河的文章。
有些作品因为用英语、日语、俄语三种文字发行,受到了全球读者的热烈,并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
傅作义对水利事儿那是真上心,毛主席心里头明镜似的。有回开会,听完傅作义的一番话,毛主席转头就跟旁人说,夸了好几遍:“这家伙,真是把水利研究透了!”
毛主席对傅作义非常信赖,这种信任可不仅仅是因为认可他的能力。
傅作义当水利部部长差不多快一年时,有一天,他去找毛主席,直接就说:“有点儿事儿得跟您坦白,我之前漏说了……我这儿还藏着些电台和枪支,没交上去。这事儿我做得不对,啥责任我都愿意担。”
傅作义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担责的准备,却没想到毛主席轻松地对他说:“别担心,你继续留着用就好。”话音刚落,主席便爽朗地大笑起来。
新中国一建立,北平城里就躲了好多国民党的特务,他们打算暗中捣乱。
1949年冬天,12月份的时候,斯大林迎来了他的70岁大寿,毛主席亲自带着一行人去了莫斯科给他庆贺,还一起签署了那个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。
国民党得知情报后,打算借机对毛主席下手。幸运的是,解放军的情报机构拦截了一封从北京发到台湾的电报,于是他们早早就做好了防备。
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势里,起义的头头傅作义,自个儿藏着无线电台和枪械。毛主席展现出的宽广胸襟,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他对傅作义的信赖。
毛主席的宽广胸怀,深深触动了傅作义。这使得傅作义下定决心,要紧紧跟随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步伐,拼尽全力,给国家和人民多出一份力。
之后,傅作义也动过念头想要加入共产党,但可惜因为好多事情,最后没能实现。
【身居高位,廉洁朴素】
傅作义,大家都叫他“布衣将军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好多年里,他虽然是个大官,但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态度。
傅作义身兼多职,包括水利部部长、国防委员会主席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,他对家里的生活开销设了个上限,坚决不让家人多花一分钱。
他对于国家给的那辆车,家里人想开他都不让,只有他自己上班的时候才能开。
再者,傅作义常常外出考察,他并不热衷于摆架子。
有一次,傅作义去视察工作,当地的头头们为了表示热情,特地摆了一大桌子好酒好菜招待他。傅作义一看这阵仗,就跟身边的秘书讲:
上面说得清清楚楚,上边不让搞宴请,也不能铺张浪费大吃大喝。今天总共就来了仨人,顶天了摆一桌,弄四个菜加个汤就齐活了。可他们倒好,又是杀猪又是宰鸡的,足足摆了十几桌!
讲罢,傅作义无奈地笑了笑:“这所有的账,都算到我一个人身上了!”
再者,傅作义外出时并不爱讲排场,身边一大堆人跟着。按规矩来说,他外出办公可以乘坐火车上的特别车厢,就是那种单独为他准备的车厢。
不过,傅作义从来都不搭乘公务车出行。他认为,跟其他员工挤在一个包厢里就已经足够了。没有软卧也没关系,硬座一样能坐,这样一来,还能更贴近群众,多掌握些实际情况。
傅作义因为忙个不停,身体又有病,所以很快就撑不住了,累垮了。
1957年4月份,傅作义在陕西进行考察工作时,由于工作太拼累倒了,心脏病犯了得住进医院。
周恩来知道这事后,马上从北京调了些专家到太原去,这样傅作义就安全了。
到了1962年,傅作义的心脏问题变得挺严重了。中央看着他的身体这样,就安排他到广东去休息调养。
傅作义直接说了:“要是光让我休息,那我不想去。要是能让我干点活儿,那我就去。”
没办法,中央政府只好同意了傅作义的工作申请。傅作义抵达广东后,就开始四处奔走查看水利项目。每到一个水库,他都会先吃几片硝酸甘油预防不适,接着就跟随行的人一起走到坝顶,实地了解状况。
在水利部长这个位置上,傅作义一干就是好多年。不管是天寒地冻,还是高温酷暑,不论是洪水肆虐,还是干旱少雨,他总是亲自跑到一线去指导。
不过,傅作义的身体终究还是没能扛住繁重的工作。到了1972年10月,已经77岁的他,因为身体原因,跟中央说了想辞去水利部部长这个职位。
他认为,自己身体状况欠佳,没法好好干活,这其实就是在耽误工作。
不久,中央就同意了傅作义的辞职申请。这样一来,傅作义在水利部长的位置上稳稳坐了23年,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,连续担任一个部部长时间最长的人。
傅作义虽然离职了,但他之后还是一直心系国家的水利事业发展。
1974年那会儿,傅作义先生查出了癌症。周总理一听这消息,虽说自己刚动完手术身子骨还弱,但还是立马就去看望了傅作义。
在病床边,周恩来弯下腰,贴近傅作义的耳朵,小声告诉他:“是毛主席让我来瞧瞧你的。他说啦,你在北平和平解放这事儿上,可是立了大功啊!”
听到周恩来的话语,病榻上的傅作义情绪激动不已,嘴唇哆嗦着,眼眶里盈满了泪水。这时的他,心里头有话想说,可就是张不开口。
在离世前十天,身体极度虚弱的傅作义心里还惦记着北方的干旱。他向探望他的人询问:“北边有没有下过雨啊?”
傅作义在快不行的时候,给周恩来写了封信。信里他感激毛主席和周恩来对他的照顾,还说要把国管局还给他的4个存折,加起来有40万元,都给交回去。
这笔钱,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前通过经营工厂和商贸企业积攒下来的。他主要拿这些钱来支付那些不在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的薪水,还有给牺牲的战士家属发抚恤金,另外也用来创办学校等事务。
1966年那会儿,傅作义就想把这笔钱交给国家。不过,毛主席说了,这笔钱先存到人民银行,还是由傅作义自己管着用。
1971年,国管局把那笔钱原原本本地退还给了傅作义。直到他离世,傅作义都没动过那笔钱一分一毫。
在快要离世的时候,他又一次非常诚恳地请求周恩来,周恩来最后点头同意收下这笔钱,并决定将其交给国家财政。
1974年4月19号,傅作义离开了人世,那时候他79岁。
利好优配-证券配资最简单最准方法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-配资港股一览表 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